你想每天5分鐘開始養成一個習慣嗎?

最後更新時間: 2025 年 08 月 13 日

在我開始養成習慣、讓自己慢慢變成別人口中那種「好自律的人」之前(放心啦!不是所有事都要超自律,而是專注在我想嘗試的那幾個習慣上),我想問你——有沒有也曾有過這種感覺? 有時生活有種茫茫然、孤寂,被時間、生活繁瑣事物推著走,在歡樂褪去之後總有種空虛、沒方向感,也想要找樂子來填滿這平淡不起眼的生活。

內容目錄

一、為什麼我要「養」習慣?

當日復一日的日子裡,我很想為自己做點什麼,想運動、閱讀、整理打掃,想讓自己變更好。當然我可是「三分鐘熱度」的高手,所以總是有一搭沒一搭的。

但當我逐漸找到養成習慣的「撇步」(方法)之後,突然間覺得,我都給自己貼錯標籤了,並不是不努力,我只是沒有找對適合我的方法。我也在這個過程中,嘗試各種與習慣相關的生活練習提案(目前已經展開了幾個,像是教小孩台語、收納整理、運動、呼吸練習、感恩等等)。

未來我也會持續把這些過程中,不論成功還是失敗的經驗,一一整理並分享在我的網站上。

很多人以為自己缺乏自律,其實只是還沒找到適合的方法。

每天 5 分鐘的小習慣,就能一點一滴改變生活,找回方向與掌控感。

理論懂再多不如親自去做,因為改變的力量只會在行動中出現。

在找到方法後,發現原來我可以透過每日5分鐘改變這麼多事情,我很有自知之明,我的毅力雖然短,但是每天只要5分鐘,居然能養成一個真實的習慣。

就這樣這幾個習慣像漣漪一般地擴散在我的生活中,切斷過往那種被生活推著走的模式,不是「生活」來自動導航「我這個人」,而是開始我自己練習掌握方向盤。

更確切地說,我開始感受到,自己的行動和舉止,正在一點一滴地靠近我想要的生活。微小習慣的力量,讓我親身體會到:我是自己人生的駕駛,不是被動的乘客。

各式文章、書籍和成功人士都說習慣有多重要、該如何培養,你我都懂。但就像看一張美麗風景照,和自己親身站在風景照裡感受陽光與空氣,那是截然不同的體驗。很希望在你懂得這些概念後,可以親自實踐和體驗,讓你從一個「知」者變成一個「作」者,也會發現世界開始變得不同了。當你開始執行,會發現那種踏實感與意義感,不是文字或書本能帶來的,而是唯有你親身走過,才能抓取的感受。

我的獨特經驗:從運動、閱讀到整理收納

老實說,我非常普通、平凡,喜歡吃吃喝喝、害怕別人怎麼看自己、能發懶就發懶,喔!另外我也是一位職業媽媽,也從沒發現自己真的比別人厲害的地方(希望你和我一樣,這樣我說的話應該更有說服力吧 ! 笑)

直到我開始用「微小習慣」來經營生活,我才發現,原來很多我以為做不到的事,只是我一直沒找到對的方法。以下就從幾個面向,跟你分享我目前正在做實驗的幾項習慣:

✦ 運動

這是我最初有意識嘗試改變的習慣。以前我是個超級討厭運動的人,只要一喘就覺得渾身不舒服。能騎車就不走路,躺在床上或沙發吹冷氣滑手機,幹嘛自虐地去跑步、跳有氧?

但現在,我的運動習慣(每天半小時,不分假日、不分寒冬夏暑)已經超過三年。除了出國、先前住院養傷之外,沒運動的天數十根手指都數得出來。記得之前疫情期間,我確診被關在房間裡,就算發燒,隔天我還是看著 YouTube 運動影片,照著做運動。我先生常常以一種「你頭殼去撞到」的眼神看我,但我可是很驕傲啊!(當然身體不適還是建議大家多休息。)

✦ 閱讀

雖然不一定每天都讀紙本書,但我幾乎每天都會「接觸書」,不管是用聽書,還是在午休時快速翻個幾頁、看個3到5分鐘也好。有時甚至會看到入迷,會忍不住想著:「這本書接下來會講什麼呢?」。題外話,我真心覺得閱讀是世界上CP值最高的槓桿,花不了多少錢、甚至不用花錢(感謝圖書館!),就可以從當中看見平時接觸不到的生命經驗與知識,尤其被某段文字撼動那一霎那,真的是值得了!

這也是我持續練習閱讀習慣的原因之一——因為就算每天只投入一點點時間,累積起來,它就會帶我看到更高的平台、更深入的思維,看見與以往不同的境界。

✦ 收納整理

說到收納整理,真的是該掩面而逃。一直我都認定我天生就懶、不會收納,有各種好多的理由,但我發現「沒時間」是讓我最容易找藉口的(快+1,說你也跟我一樣)。不瞞你說,我是一個超級不會整理的人(媽,如果妳看到這段,我要先說:是妳以前把我照顧太好了啦,才讓我這麼廢!)

總之,家裡總是亂七八糟,覺得東西又亂一堆了,壓力好大,算了,等到假日等到有一大段時間,我就能把這些處理好了。但你知我知大家知,當然是不可能的。後來,我給自己一個標籤「我天生不擅長」,done ! 我不用立即面對,先來休息滑手機、吃喝一下。

我長時間都在逃避這件事。也因為這樣,我才決定把「收納整理」列為我的頭號習慣挑戰。我不確定自己能不能成功,但我從一開始的每日3分鐘起步,到現在能每天整理10分鐘(目前已經連續紀錄156天),這段過程讓我開始相信:雖然我家還是有點亂,但我每天都很努力地經營我的「收納打掃志業」XDD。而且像是越級打怪一樣,越玩越開心。

習慣養成帶給我實質的改變是…

究竟這些習慣的養成,真的帶給我什麼實質的幫助嗎?

你問我有成功減肥嗎?(沒有,因為我本來就不胖。)

那你有博覽群書、變得博學多聞嗎?(也還沒有,畢竟我還沒出書。)

你是不是把家裡整理到像樣品屋一樣,極簡又美輪美奐?(呃…更沒有,差得遠了。)

我只想說最重要的是:改變了我對潛能看法以及…有點難以啟齒

但我變得好喜歡自己

這些小習慣累積起來變成我生活的核心,在每一個實踐的行動中,一步步地形塑那種踏實感, 嗯,好像沒有哪一個詞能夠準確描述那種心裡真切的感受。 如果硬要說,就是一種「自信心」吧。

切換成視覺畫面的話…

你有看過在大草原那種風一吹,所有的草根著,一大片地傾倒嗎?我覺得就像那種感覺—— 不是單一的改變,而是一種全面性的帶動,像風掠過草原、像漣漪一樣擴散開來。

所以我才能有自信地對自己說:

我喜歡我的生活,我喜歡現在我的樣子。

為什麼「養」習慣容易失敗?

不要被腦中「我做不到」的小劇場困住。

先動起來,比完美計劃更重要。

習慣靠系統,不靠意志力。

1. 腦內小劇場:不相信自己

之前看過一本書叫做《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書中點出一個我們常常不自覺、卻深深影響的關鍵就是——腦中的小劇場。這些小劇場不斷重複上演,有時可能清晰可見,有時卻是不知不覺。

而習慣養成之所以常常失敗,很多時候是因為不相信自己。像是:「我做不到」、「我沒辦法」、「這太難了」這些悄悄話,常常在你還沒開始行動前就已經在心裡上演。最慘的是這些聲音已經習慣到讓我們沒發覺它的存在,但卻一直主導著自己的生活行事、準則。

2. 為什麼總是忽略重要但不緊急的事?

大腦的天生設計簡單來說就是讓你懶惰(?),盡量能節省能量,來因應潛在的危機需求,所以說真的逼迫自己做長期有益、短期看不見效果的事,真的不太容易。因此我們習慣將時間花四象限中的「重要且急迫」或「不重要但急迫」的事情上(下圖所示)。

甚至也可能多數時間都在「不重要不急迫」(像是休閒娛樂)上。 而那個真正值得投入心力的「重要但不緊急」的區塊,卻總是被我們排在最後。

3. 改變的關鍵是「先啟動」而不是堅持

而最最重要的核心關鍵點,不是你能不能堅持一百天。

而是「你有沒有意願動起來為自己做些什麼」

改變不是在腦中能否規劃好九十九步,而是你有沒有踏出第一步。就如同Nike最有名的廣告標語 —「just do it」

4. 習慣養成需要的不是21天,而是系統

以前常聽到一個說法,只要21天持續就會養成一個好習慣,但根據科學研究,其實養成習慣平均需要66天(甚至更久),當然這要端看—想培養的習慣難度、你自己對這習慣的熟悉度、你會執行的頻率以及環境給予的阻力和助力而不同。

我個人認為,習慣的重點不是讓人瞬間華麗變身,變成一個我是超級OO的人;而是我是一個可以持續做OO這件事情的人,哪怕每天只是一點點,也能平穩踏實往前。這就是我所理解的習慣養成核心的力量之一。所以21天不是重點,重點是你要設計一套系統性的支持,讓你能每天持續的滾動。

5. 熱情用完,意志力不是萬能

過去的我,總想一次改變很多事:讀好幾本書、運動一週五天、早起看書、生活大改造⋯⋯一開始都滿腔熱血,但很快就像洩氣的氣球,全然放棄。

這過程完全沒有帶給助益,只殘留一個「我就是無法堅持」的定位,也造就了自己往後即使重新啟動習慣,也帶著滿腔熱血,覺得這次會不一樣,靠意志力、不服輸,但又沒有規劃好,一再燃燒殆盡,卻始終跳不出那種在原地掙扎的循環中。

這正是我後來從書中與體驗才明白的:傳統習慣養成法的盲點,就是過度依賴熱情與意志力。不管是新年新希望、遇到瓶頸危機想扭轉、某天洗心革面想改變,我們都很容易一頭熱想扭轉人生。可惜意志力就像電池,是會隨著日常生活、疲累與選擇而耗盡的。

再者時常我們會追求「我一定要做到什麼、達到什麼」,列舉許多清單,追求一步到位,但一樣是眾所皆知的是,前幾次、前幾週或許你都可以撐下去,可以當你一次要改變如此多,反而會讓自己難以日復一日地堅持下去,因為,你沒有這麼多的熱情和意志力對抗愛懶散的大腦。

然而我想說的是——這些,其實都是可以破解的!

接下來,我會透過幾位大師的書籍,分享我如何一步步練習突破習慣養成中的困境,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方法。

二、啟發我的「習慣養成」大師們

《子彈筆記思考術》:寫下、反思、刪減,讓生活像專案一樣有方向。

《原子習慣》:小到不可能失敗的行動,累積成長,重塑自我認同。


《五秒法則》:54321 倒數啟動,別等準備好才開始。


《設計你的小習慣》:行動要簡單、可行,找到「黃金行為」持續做。

這四本書對我在養成習慣上有很大的幫助,不管是有意識或是潛移默化,慢慢練習、打磨我自己養成習慣的訣竅。我會從他們的概念出發,交替穿插說明我實際在生活中,如何將這些理論概念運用並轉換成具體的習慣行動。

第一本 《子彈筆記思考術》:把自己當成 CEO,生活就變成可以設計的專案

✦ 我想要成為什麼?

這一本經典且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對我來說,它不只是一本工具書,而是幫助我思考「我是誰、我想成為什麼樣子」的生活哲學書,具體來說就是啟動我「開始記錄 → 反思 → 釐清 → 執行→再修正」的歷程。

真實生活中,我的性格是走平穩、溫順,沒什麼特別想法的人,我也從不覺得自己有毅力、自律的人。不是一開始就知道怎麼設計習慣的行動,也不是會追蹤習慣或管理生活。相反地常常想做很多、但做不到的更多,最後什麼也沒留下。

但就是從這本書開始,我開始練習「把我腦中那些混亂的想法寫下來,然後慢慢整理出我想走的方向」。

✦ 把生活當成是一項項的專案來經營

來說說這位作者,他是一位注意力缺陷症,雖然聰明,但太多發散想法總是跳來跳去,生活呈現一團亂。後來他慢慢研發一套筆記系統,記錄生活與工作的事物把自-己從混亂中梳理出來。透過日誌、未來誌、轉移、特定符號和專案群組將這一切串聯起來。而他的追隨者也將這套筆記系統發揚光大,每個人都可以客製化專屬自己的子彈筆記,

究竟我想要的生活是什麼?我要如何規劃,並透過反思、追蹤來思考,我發現當這些事情被寫下、被看見,才意識到自己一直以來都在「自動化反應」,而不是有意識地選擇。原來可以這樣組織架構自己的生活。把自己當成一個CEO,把生活事項、甚至是目標夢想當成是各種專案,而我可以隨心所欲地調配設計。

我從這本書學到的關鍵概念

✦ 「心理盤點清單」讓我看見真正的自己在渴望什麼

我是參加一場讀書會時,跟著主持人的引導一起完成「心理盤點清單」,這過程需要花點時間沉澱與思考,也正因為這樣,才能靜下心來寫下「我正在做的」、「我覺得應該做的」和「我真正想做的」。寫到第三個(我真正想做)時,會發現原來自己很多「正在做」或是「應該做」,其實不是自己想要的,但「真正想做」卻常常被排到很後面。它像一張鳥瞰圖一樣釐清現在的自己,在這三者之間真正渴望的是什麼。

而另一張與之搭配的刪除減法(上圖),也清楚了解究竟這一件事情,在我的心中是否重要,忘記從哪裡聽到一句話,但印象很深:「待辦事項不是用來清空的,而是用來刪減的。」因為不是每件事情都同等的重要。

再者,屬於你自己的正在做、應該做與想要做和別人一定不一樣,你的正在做或許是我想要做的,而且心理盤點也需要定期健檢的,因為生活會變,想法也會變,你的想要做的事件,未來也可能變成只是應該做,這些都會隨著時間、年紀的增長與生活而轉變,也反映了現階段你的需求與想望。所以我才說《子彈筆記思考術》讓我覺得更像一本引導我思考人生方向的哲學書

✦  反思複盤

再來,我覺得這是我認為最核心、但有時也最常被忽略的部分——就是反思。因為當時我是用手寫的子彈筆記,不小心被花俏的紙膠帶和美編設計吸引去了,花了不少時間在外貌上,結果就壓縮了最該被重視的「反思」。當然我還是有做啦!只是有一搭沒一搭(請你不要學我這樣做,哭)。

我們通常一直在做事情,卻很少花時間停下來看看,自己做的方向對不對?有沒有需要修改?或者——就算只是停下來肯定自己的努力,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因此,書中提及反思可以發生在任務移轉的當下,也可以放在週反思、月反思、甚至季反思裡進行。如果你覺得有點茫茫然、沒方向,也可以幫自己設計一套固定格式。

像我最常用的反思三問是:

  • 這週我哪裡做得很不錯?
  • 有需要改進什麼嗎?
  • 下週我的重點任務要放在哪裡?

或是更簡化一點 就是思考移轉

移轉這個概念讓我耳目一新。曾經聽過一句話我很有感:「待辦事項不是用來清空的,而是用來刪減的。」

假設那件事情當天沒有完成,你可以將它移轉到其他天來執行。但如果移轉後還是沒去做,或許就可以回到那張「刪除減法圖表」,思考:這件事情真的非做不可嗎?如果不是,那就刪掉它吧!

然而如果你覺得它對自己真的很重要,就可以進一步問問自己:為什麼我一直沒完成?是不是有什麼卡住我?接著,就可以試著把任務「拆解」,讓任務變得更簡化、有更多具體步驟,幫助你一小步一小步地完成它。

像我曾開了一個專案頁叫「我要好好睡覺」,裡面寫下我對睡眠的期待、觀察自己的作息、記錄每日的精神狀態。」在「記錄 → 反思 → 釐清 → 執行→再修正」循環中,我也更清楚哪些生活習慣作息或事物是需要調整改變,讓我第一次覺得:「原來我的生活,是我自己設計出來的。

所以如果你也曾經覺得生活一團亂,不如從一支筆、一本筆記本,每在生活與工作中挑選1-2個重要且想完成的事件去做吧!

第二本 《原子習慣》:五分鐘運動的起點,讓我養成了三年習慣

相信有在閱讀習慣相關書籍的你,一定有聽過這本書,它實在是家喻戶曉,無人不知。也影響我很深的一本書。它讓我真正開始改變、也願意從書中去實踐在生活中,並建立起一個持續超過三年的運動習慣。

✦ 原子習慣的概念

作者提到微小習慣能創造出巨大的改變,而「身分認同」更是強化行為改變的核心。並提出四大法則來一一說明如何養成好習慣與戒除壞習慣。

而這四個法則是

  1. 提示顯而易見:利用「習慣堆疊」與「環境提示」幫助養成新習慣。
  2. 讓習慣具有吸引力:把想做的行為和令人愉快的事綁在一起(誘惑綁定)。
  3. 讓行為容易執行:把行為目標簡化到,難以失敗。
  4. 讓結果令人滿足:讓好習慣「當下有成就感」,壞習慣「當下有代價」。

我從這本書學到的關鍵概念

對我來說,最受用的就是「讓行為容易執行」以及「身分認同」這兩個概念。尤其是前者,容易執行這件事情,這應該也是這本書原子習慣(Atomic Habits)書名的核心,原子、微小、輕而易舉。

✦ 「讓行為容易執行」-五分鐘運動的起點,讓我養成了三年習慣

在看完《原子習慣》後,我開始實驗「五分鐘運動法」。真的就是:穿上球鞋、打開電視和 Switch 健身環,實際動起來大概只有3分鐘,不喘也不累。然後,我就收起來了。

一開始我跟身邊的人分享這個做法,還被笑:「你這也叫運動喔?」但正是因為這個簡單到幾乎很難失敗的行為,我竟然持續了下來。後來慢慢從五分鐘變成六分鐘、八分鐘、十五分鐘,到現在我每天都會運動三十分鐘(除了出國、住院的日子),不是跑步就是跟著 YouTuber在家跳有氧。雖然我不是運動高手,但我每次運動都會流汗(即使冬天也是)。這樣的堅持,讓運動變成我生活的一部分。

✦ 「身分認同」-我就是那種「再忙也會動一動」的人

作者提到「洋蔥三層」來說明行為改變的深度:

結果層:我想瘦下來。
程序層:我每天安排10分鐘跑步。
身份層:我就是那種「再忙也會動一動」的人。

當我從一開始的5分鐘,慢慢增加強度——是「逐漸」喔!從6分鐘、8分鐘、10分鐘、15分鐘、25分鐘,到最後能持續30分鐘,這個過程中,我也逐漸形塑出一種新的自我認同:「我就是那種再忙也會動一動的人。」有趣的是,現在如果不運動,反而會覺得哪裡怪怪的,就像每天都要洗澡一樣,不洗會渾身不對勁。

而這樣的身分認同重建,正是來自於一開始行為的輕而易舉。因為太容易了,所以更願意開始(都說了嘛,不做反而比較困難)。在逐步增加強度的同時,也不會產生太大的心理阻力,因為我已經習慣了。現在讓我運動30分鐘的難度,甚至比當初踏出5分鐘的第一步還輕鬆。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身分認同的重建。因為日復一日的執行,我已經把自己,真心認定為「一個再忙也會動一動的人」。

所以,如果你也常常覺得「要改變好難」、「我不是那種人」、「怕自己堅持不了太久」,那不妨試著設下一個目標,並把它拆解成簡單到幾乎不可能失敗的行動(比如想學煮一道好菜,那就先每天站在廚房前,開瓦斯、關掉,然後走人)。每天做一點點,等習慣了再設下一個小關卡。

也許一開始你只是站在瓦斯爐前發呆,但某天,你會不自覺地把蛋打進鍋裡,還順手煎了個蛋。然後你會發現——這些微小的行動,會像漣漪一樣慢慢擴散開來,讓你自然地想再往前多走一步。

當行動對大腦不再造成阻力時,你就已經踏上習慣養成的道路了。

第三本《五秒法則》:什麼都別說, Just do it !

這本書是我偶然看到的,作者從一個即將破產、人生跌到谷底的憂鬱狀態中,找到一個讓自己重新站起來的方法——從「起床」這個最小的行動開始。吸引我的是她將自己的困境和轉折,那股「絕處逢生」的信念力量,是如何扭轉開來,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讀下去。

我從這本書學到的關鍵概念

✦ 那些「等一下」的內心小劇場

以往我總覺得要把心態調整好、準備好,才有辦法開始行動,總是有各種原因卡住——說得好聽是準備,其實很多時候只是逃避的藉口。結果就是:原本想做的事,最後不了了之。但這本書提醒我,不用等一切都準備好了才開始。只要倒數 5、4、3、2、1,就直接動起來。

「我知道要運動,但天氣這麼冷……還是等下週不冷再起床吧!」

「這個大型家具該丟了,但我自己也移不動,算了,之後再處理吧!」

「我好想看書,但肚子有點餓,先吃點東西,晚點再看看吧!」

停 ! 仔細聽聽這幾句內心話,有沒有發現,其實我們常常就卡在這些「但」——很多的「但」,就這樣讓我們停擺了。而這個「停擺」,不是只有讓你在這一件事情上耽擱,因為「它會滲透」,你會習慣以這種思維看待,它會延伸、擴散到生活的各個層面事物上

當事情「有點難、有點麻煩、有點辛苦」時,我們就會不自覺地說出「但」這個字,結果什麼也沒開始、什麼也沒改變。不,應該正確地說是許多「行動」就停滯在這裡了。

✦ 54321,立刻啟動你的行動力

當我要開始執行我的習慣實驗任務時,我學會這樣對自己說:

書中一句話深深觸動我:「別等準備好了再開始,直接開始 !」心中默數54321,天大的事情都不能準阻擋我現在要做的事情。

  • 54321,麻痺當下感覺。冷就冷,老娘現在就是要出門運動!
  • 54321,這家具我搬不動,那我就找人!打電話、求救援,至少我讓這事情在前進。
  • 54321,不要再囉嗦!直接把書拿出來看,就算只看一頁,我也行動了。老實說,晚五分鐘吃飯也不至於餓死吧。(當然如果真的快餓死,我也不可能還想著要看書啦,這是另一個悖論,哈哈!)

✦ 你無法控制自己的感覺,但你隨時可以選擇去行動。

許多事情都能從「想法 → 情緒 → 行動」的邏輯中來解釋。但從這本書我發現,其實可以反過來。行動 → 成就感 → 改變感受 → 再一次行動。

當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把行動擺在優先時,事情完成後產生的小小成就感,反過來影響了我對這件事的感受——其實沒那麼難,其實我是可以做得到耶!這也有點呼應《原子習慣》裡提到的概念:當你做了什麼行為,就會開始相信自己是怎樣的人

這也讓我觀察到,很多人其實很聰明、也有想法,但卻卡在「知道要做」與「真的去做」之間這個溝裡。久而久之,這樣的鴻溝最終癱瘓了自己,而以為自己就是OO的人,就像骨牌效應,變得越來越不相信自己做得到,最後掉入自我否定的迴圈。

✦ 我也是一邊焦慮,一邊寫下這篇文章的人

此刻正在寫這些文字的我,生活也有很多焦慮與不安。然而如果要等到完全準備好、一切就緒,才來執行行動——老實說,我應該會拖到天荒地老。

因為我們總是把那些對人生很重要、卻不緊急的事情,一拖再拖,擺在後頭。所以與其等狀態完美,不如就從現在、此時、這一刻就開始。54321,動起來,先做再說。

(正因為這樣,我才決定開啟這個網站,並將它命名為 54321Habit。)

✦ 一支手環+一個倒數:我專注行動的秘密武器

跟54321搭配的工具法寶就是「小米手環倒數計時器」(欸!不是業配啦,只是便宜又好用)

每當我面對不想做、又不得不做,也覺得自己沒辦法撐太久的任務時,我就會啟動它的倒數計時器,然後心中默數54321,按下去,在倒數計時器還沒響起前,這段時間,我就全神貫注投入再當中。我管它做出來的是好是壞、有沒有邏輯,是不是鬼扯蛋——老娘就是直盯著它,然後 Do it!

很神奇地是,在真的開始動起來時,那原本糾結的痛苦似乎瞬間消失一半,不再內心拉扯或是內耗,只專注在「我現在可以做什麼」。更神奇的是,有時也會像滾雪球般,一開始很難推(切記:難推也不要理會內心煩躁的小劇場,先擺一邊,在倒數計時器還沒到之前不能停),但後面會越順,甚至會進入心流,進而渴望再有下一次的體驗出現(未來我的收納習慣實驗文章也會提及到這個體驗)。

我真心推薦這本書,尤其是給那些和我一樣常常內心小劇場很多、拖延又完美主義的朋友。相信你也能在書中感受到強大而具行動力的執行穿透力。

第四本《設計你的小習慣》:一本循序漸進陪伴你的小習慣教練

✦ 行動越簡單,習慣才越可能發生

受到《原子習慣》的啟發,和我自己實際的執行經驗,我發現:「讓行動變得容易」,是能讓我突破過去無法堅持的最大關鍵,造就行為能長期改的不是動機,而是「簡單」(騙過了想要安逸的大腦)。因此我開始著迷於想了解更多原子習慣的概念,尤其是讓行動變得容易這個部分。

也因原子習慣的爆紅,有些相似的同義詞也陸續出現,如微小習慣、迷你習慣、小行動、1%小改變、酵母習慣等等,雖然略有差異,但核心都是「從小開始」。而福格這本書更是進一步、具體步驟性地解釋如何設計屬於自己的「小習慣」,當然也是小到難以失敗的小習慣。

✦ 把自己當白老鼠,實驗各種小習慣

雖然作者是一位學術教授,但文字架構非常淺白且生活化易懂,很像是你身邊有一位小習慣教練,在引導你一步一步如何實作的過程。

這當中有幾個概念我實際用在自己身上頗為受用。未來我也會繼續設計我的習慣實驗,像是減醣、親子教養或是夫妻溝通等,把自己當成白老鼠,把所讀、所理解的概念實際運用,看看新的習慣的實際成效和過程會是如何,未來也會同步發布在我的文章中。

我從這本書學到的關鍵概念

✦ 讓行為容易執行的三種做法

1.增進技巧:作者用「做伏地挺身」舉例,他透過線上資源學習正確的姿勢,慢慢增強核心與發力技巧,讓這個動作的步驟變熟練且沒麼費力,因此執行起來就更容易。

2.善用工具與資源 :書中有位學員想減醣,但因時間忙碌、備菜麻煩常常失敗。後來她發現有一種能在十秒內把整根紅蘿蔔切片入碗的工具,讓她提升做菜的動機;再加上假日先備好菜,就不會因為下班疲累而懶得動手,陷入想減醣卻又不自覺吃高熱量外食的循環。

3.將行為分解(入門步驟、縮小範圍):想外出多喝水,入門步驟是把水壺放進背包,縮小行動就是「喝一口水」;想每天靜坐 10 分鐘,入門步驟是先坐下來,縮小行動就是「靜坐三個呼吸」。

✦ 利用焦點地圖中找到黃金行為

把針對想解決的問題之所有可能解方,不論大小、可行性高低,都先寫在紙卡上,接著再從中挑選出最適合、最容易執行的任務習慣。

作者邀請我們挑選一個你真正想解決的生活問題,不管是拖延、亂花錢或是容易衝動…都可以。

任何方法都行,不用考慮好壞、對錯、現實與否——先通通寫下來,把它們一個個寫在紙卡或便利貼上。

  • 這個方法對問題的影響力(大/小)
  • 這個方法的可行性(容易執行/困難執行)

上圖的象限二所圈出來的行為,就是那些既容易執行,又能直球對決問題核心、產生明顯改變的行動

範例:我以自己的睡眠為例(照著書中的步驟,其實不用花太多時間,就能找到一個我可以輕鬆執行的黃金行為習慣)。

1【想解決什麼問題】

自從有了小孩後,媽媽的睡眠生理時鐘一直被打亂(哭)。慢慢發現自己是一個淺眠、很怕有聲音、溫度太冷或熱也容易讓我入睡困難,即使晚睡也還是固定時間醒來,半夜容易醒來後就睡不著了。所以我希望我有個好的睡眠品質。

2【針對這個問題的所有解決方法】

書中表示,把任何可能或是把你想做的改變或習慣全部寫下來,不用管可不可行,也不管大小,所以我列下了

耳塞要塞好、先上廁所、設定好冷氣與電風扇時間、睡前列出所有煩悶的事情、保持心安定、小孩盡早睡入讓自己累一點、將冷氣機的燈源貼遮罩、睡前先上廁所、吃助眠的保養品、睡前做伸展動作放鬆…等等。

3【將所有方法畫進「四象限分析圖」中】

  • 評估每個行為的「影響力」。
  • 對每一個行為想一想:如果我做到了,對我有多大的正面改變?影響力以「高、低」來標記。
    • 影響力高:睡前先上廁所、耳塞要塞好、設定好冷氣與電風扇時間、以及即使半夜醒來也不責備自己(降低焦慮)。
    • 影響力低:「讓自己累一點」——畢竟我每天的運動量已經很高,步數都超過一萬,但睡眠品質依舊不佳。
  • 接著再評估「執行可行性」這個行為,我真的做得到嗎?有多容易做到? 一樣用「高、低」來標記。
    • 可行性高:睡前上廁所、耳塞要塞好、將冷氣機的燈源貼上遮罩、即使醒來也不責備自己。
    • 可行性低:「小孩提早一小時睡覺」(近期幾乎不可能)或「睡前做伸展動作放鬆」(我目前沒有耐心去做)

4【圈出屬於你的黃金行為】

  • 最後一個步驟就是圈出「高影響 × 高可行」的黃金行為

當這些方法被放進四象限中,我很快就看見——高影響力又高可行性的,就是我應該優先採取的第一批行動。後來我找到黃金行為—高影響力 × 高可行性(優先行動)

  • 睡前先上廁所
  • 耳塞要塞好
  • 設定好冷氣與電風扇時間
  • 即使起床也不責備自己(降低焦慮)

這些行為就是在任何困難情境中都能執行的任務。很神奇地是我在短短1-2週內迅速從一個時常嚴重失眠的人,到一週頂多失眠1-2次,對失眠患者而言,真的是太開心了!

✦ 珍珠習慣

這是讓我聽到新鮮且躍躍欲試的一個習慣。作者表示會這樣取名,是因為它是一開始讓人苦惱的前端,但最後卻創造出美麗結果的一種習慣策略。

書中有位學員,每次與前夫衝突後,她就會去找一個愛自己的方法,像是聽喜歡的樂團歌曲、開車去星巴克買愛喝的茶……做一些讓自己開心放鬆的事。這個策略有雙重效果:既擺脫了他人對自己情緒的掌控,又能重新回到愛自己的狀態。

每當前夫又開始咒罵她時,她不再反擊,甚至會想著:「喔!我是該去看那部一直想看的電影了!」這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不舒服、不開心狀態下」,結合「一個讓自己覺得被疼愛、且正向的行為策略」。

看到這個概念後,現在當我在工作上遇到讓我不順心、且帶來壓力的事件(尤其是特定人物)時,我也開始想著:「那我這週可以吃點什麼好料來犒賞自己了呢?」(笑)

✦  不要怪自己

其實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但當問題或困擾出現時,我們往往會不由自主地把問題變成「我有問題」,給自己貼上一個沉重的標籤,也因此難以客觀抽離來看待事情。

在諮商輔導中,有個「外化技巧」,指的就是把人與問題區分開來。 舉個例子,與其說「我就是一個很容易生氣的人」,不如把「生氣」當成一個外在的角色或事件,而不是「我這個人不好」、「我有問題」。 

像是可以問:

「這個『生氣』,它常常在什麼情況下出現呢?」 

「這個『生氣怪獸』最常在什麼時候控制我?」

這樣一來,問題就不再像瀝青黏在我們身上,我們也不必把力氣耗在自責與內耗裡,而能更客觀地去看:這個習慣養成的過程,為什麼沒能成功?它是怎麼一步步發生的?那麼,身為主角的我,有沒有可能,透過改變環境、調整配方、重新搭配比例與成分,再次設計出一個對我易執行且堅持的習慣策略呢

這本書想傳達的,其實很簡單也很溫柔:如果習慣沒養成,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方法還沒對。與其靠意志力硬撐,不如把習慣養成當成一場實驗,像在自己的生活裡闖關破關。每次失敗都只是提醒你「這關卡的打法不太對」,改一下策略,再試一次就好,因為你是這場遊戲的設計師,也是主角。只要願意動手調整,我們每個人都能設計出屬於自己的習慣流程—而今天就可以開始。

三、如何開始你的五分鐘習慣實驗

第一步:找到你的「改變衝動」:你最想改善什麼?

這個說實在的,我覺得點進來看這篇文章的你,在某種程度的意識上一定有自己的答案。回到初衷,是勾到你心中的哪一塊?想要改變?不想再沉溺?希望有一個改變的契機?你或許希望自己在生活的某個面向,能改變些什麼,並且持續努力些什麼,可能是健康、時間管理、人際(親子溝通)、自我成長等等。

試著閉上眼睛,輕輕地問自己:「現在的我,最想改變什麼?」
通常,很直覺式地一定會浮現某個答案。 但也很快地,下一刻你也會出現一種聲音:「不可能啦,太難了,還是算了吧。」

那是因為我們想要「一次到位」的結果。但事實上,根本不需要。我們只要有一個起點就好。所以,先讓我們停留在第一個答案。因為在第二步,我們就會把這個看似困難的目標,拆解到——不去做才覺得困難的程度。

第二步:設計你的專屬五分鐘微習慣

現在開始來設計專屬你自己的微小習慣。因為我也聽不到你的答案,所以我舉個例子好了

想改善:多運動讓體力變好

先將目標具體設定:超慢跑,每天能超慢跑30分鐘

接著我們開始來將它拆解

目標拆解三問法

  • 這個行為可以更小嗎?(把「30分鐘」縮到最小可執行,讓大腦不抗拒)
    • 穿上運動鞋,原地超慢跑或是家裡散步1分鐘 
    • 做到這個行為就算成功,之後跑多跑少是加分,不是必須
  • 重點是有沒有更容易的方式?(系統環境設置,以提高助力、降低阻力的角度)
    •  把運動鞋放在房門口/床邊
    •  找伴一起超慢跑(提升動機)
    •  不出門,在客廳、走廊就可以完成(減少「還要出門」的阻力)
    •  播喜歡的音樂當背景(誘惑綑綁)
  • 我有沒有能立即開始的資源?
    • 球鞋
    • 計時器
    • 家裡地板

✦ 範例:五分鐘習慣實驗設計|超慢跑版本

當然,強度你可以自己設定,上圖範例是請GPT設計的版本。但重點是——每天都要去執行。持續大約 2–3 週後,你就會開始對自己有一個新的定位:「我是那個會去做 OO 的人。」

接下來,就可以漸進式地往上跳一級。這裡的關鍵是——不要躁進,別跟大腦對抗。每一次就只增加一點點就好,讓變化輕到大腦幾乎察覺不到。

舉例來說,如果你一開始只是每天穿上球鞋,那下一步可以是穿上球鞋後走到門口;再下一步是走一圈社區;再下一步才是慢跑 5 分鐘。每次只在原本的基礎上加一點點

大家應該都知道「溫水煮青蛙」這概念,讓我們的大腦就像是那隻青蛙,不知不覺、自然而然、也沒有壓力,一點一滴地適應新的挑戰。而當這個過程變得自然時,你的身分認同也會被悄悄加深,「我是 OO 的人」這個信念就會越來越穩固。

永遠從「太簡單所以沒理由不做」開始。

第三步:如何保持每天的「小小堅持」?

✦ 使用「習慣堆疊」技巧

這個方法很有效,譬如說你可以每天起床刷牙後去做這件事情,因為起床刷牙是每天會做的事。或是吃完早餐、中餐或是晚餐,或是每天固定去做的事,將微小習慣綑綁到舊有行為上,讓你比較能有儀式感地知道要去做它。

✦ 誘惑綑綁

當然跟舊有習慣綁定在一起很好,但如果把和喜歡做的事情放在一起,那就更能有效果。我之前曾想提升自己的閱讀,我設定滑手機之前,讓自己看一頁的書,因為有前置設計(其實也是種箝制設計,哈哈!),我知道只需要花 1~2 分鐘就能完成,又加上很想滑手機,所以更願意去完成。

✦ 固定時間與場所,降低阻力

如果可以,盡量讓做這件事情的時間和場所固定,因為有時你是散步、有時跑步,有時傍晚做,有時又是早上做,你的大腦需要耗時在決策以及選擇,生活中其實有很多事物,如果又有其他事物穿插,你可能就把這個習慣認定為外來的,有時覺得麻煩或是突然才想起,這反倒難以規律去執行。

✦ Plan B:「當我失敗時,我要怎麼做?」

有時候,真的不是不做,而是——忘記了。那怎麼辦?就對自己說:「喔喔,我忘了欸!那現在還來得及做嗎?」如果來得及,就立刻做;如果身體不適或真的無法完成,也要安慰自己:「事不過三嘛,我才忘記一次而已,沒關係,放輕鬆,明天再繼續。」

重點是讓這個習慣可以延續、持續下去。允許自己的不完美,不要因為一次中斷就急著給自己貼上「我就是做不到」的標籤。事情的發生本身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詮釋它——尤其是,你如何詮釋它帶給你的意義

不要讓這件小事定義你是個「不堅持的人」,反而要從中提醒自己:我要給自己一些彈性,但也要給自己一個警訊——明天記得要去做!

如果你是常常「忘記做」的類型,那就試試看設定鬧鐘、或是運用前面提到的策略,把新習慣與舊行為綁在一起、固定時間或空間進行。別忘了,這是你的習慣實驗室,你可以自由調整配方、比例與步驟,你愛怎麼配就怎麼配。

✦ 夥伴一同進行、公開承諾

你可以找親友一同進行,即使你們不是同一個行為目標。我之前有和幾位好友在 line 上面一同執行「一分鐘的生活習慣提案」,除了把困難度調至最低,發現有夥伴每天回報狀況,壓力小但很有動力。

✦ 每日追蹤與打勾的成就感(視覺化進度)
        這是蠻棒的一個回饋機制,可以準備一本筆記本、日曆或是手機習慣app等,為自己做追蹤紀錄,達成就一個大大的√或是X,如果你想要給自己回饋或是反思,再短短加上一句話會更深刻。

四、常見的錯誤觀念與迷思破解

1.「忙到連五分鐘也沒有?」

        在你已經思考好要培養這個習慣後,一開始通常是不會出現「我連五分鐘都沒有」的情況。但是在持續幾天或是幾週後,有些人確實可能會冒出:「因為今天…我我沒時間運動、沒時間看書、沒時間好好打掃」

        但說實在的,捫心自問—你一天花在3C手機的時間超過5分鐘吧?! 所謂的「沒時間」,很多時候是因為心態還沒準備好。當覺得這件事情有點麻煩、不知道怎麼下手、沒想清楚如何開始,就會很自然地用「沒時間」來做逃避的總結(因為我就是,笑)。

        1天24小時,有1440分鐘,占不到1%,說真的很難找不到。

        所以重點在於你有無意願去找,找到每天5分鐘的零碎時間。

        你可以檢視你自己的生活作息,把紙筆拿出來,大略地思考自己一天的作息。

        若是出差或是出任務習慣是否還能穿插進去?如果一天短短5分鐘的零碎時間,是否有得排進去呢?

        我忘記是從哪個 YouTuber 聽到「時間顆粒」這個名詞。每個人的時間顆粒不同:

  • 有些人顆粒很長,如半天或一天;
  • 有些超級忙碌的人,顆粒可能只有 15 分鐘。

        而「5 分鐘養成習慣」則是更細分的顆粒。你不需要一天就寫完期中考報告,但你可以讓自己今天就做 5 分鐘——比起什麼都動不了,來得好。而且很大意義是,這個小行動打破你內在的語言和框架—「我沒時間、這太困難、我做不來」

        另外,如果時空不允許時讓習慣當天無法執行時那就——替換習慣

        例如我原本設定的習慣是收納整理家裡(我想要成為一個會收納整理的人),但回婆家、回娘家或出遊時沒辦法做,我就改成斷捨離手機的 App 或照片。這樣不僅延續了「整理」的主題,也不會因為中斷而失去習慣的連續感。

5-4 「忽略環境,全靠意志力?」

        「意志力」雖然重要,但其實它就像電池一樣,是個消耗品,隨著每天的決定次數和生活疲累狀況而一直在消耗中。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有些人可以持續做到某件事,而你總是難以堅持?先撇除「他就是比較厲害」「我就是沒毅力」這種黑白的結論。這樣的分類只會卡住你看見問題根源的視角。

        試著換個方向想——他是如何開啟的?又是怎麼「維持」下來的?

        幾乎所有談習慣養成的書都指出:那些看起來很自律的人,其實並不是單靠意志力在堅持,而是靠著精心設計的環境與系統來支撐行動。

        像是:讓行為變得更簡單(一次只看一頁書)、讓提示更明顯可見(把球鞋放在床邊)、與身份認同連結(我是個注重健康的人)、捆綁好習慣與日常(邊喝咖啡邊感恩某個人事物)、設計獎賞或公開承諾機制等(每完成一週的任務,就去做喜歡的事情)

        這些策略一層層地疊加,目的就是減少行動時所需的阻力,降低對意志力的依賴,讓行為變得「不做才奇怪」。

        將這些策略因子一層又一層地疊加上來,減少大腦叫你不要做的阻力,大大縮減意志力的影響程度,最後這個行為變得「不做才奇怪」,那恭喜你已經養成這個習慣了。

        依我自己養成最久的習慣是運動,說實在,現在的我幾乎不需到意志力去做這件事情,內化成我生活在一部分,反而不去執行才需要說服自己,因為「我就是一個再忙也要動的人」

        就像是你累了一天還是會去洗澡的道理,因為「不洗澡」反而讓你渾身不自在、覺得自己不乾淨。所以相同的是,如果你能自己來設計這樣的習慣與環境設置,久了這個行動就會變成你生活的一部分,也就不需要一直「靠意志力硬撐」才能做到。

5-3「改變太小沒效果?」

        有時候會忍不住想:每天就做這麼一點點,真的能改變什麼嗎?我的生活還是一樣啊!一樣喘、一樣累、一樣衝動、一樣吵架……

        但就像投資大師巴菲特說的:「人生就像滾雪球,你只要找到濕的雪,和很長的坡道,雪球就會越滾越大。」

        你不可能一開始就有一顆大雪球,它也是從一片小雪花開始,一天又一天地滾出來的。這就是「複利效應」的效果——一開始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改變,短期內好像沒什麼不同,但時間一拉長,就會出現截然不同的結果。真正的改變不是轟轟烈烈的那一次,而是持續且穩定的每一天。久了之後,你會發現自己已經走得比想像中還遠。

        想要抵達終點,也得先第一步站起來,移動你的屁股往前走。

        再來,那一點點小小的行動,其實正在悄悄轉變你內在的本質,甚至改寫你對自己的看法與角色定位。這就是這段實驗中最無價的寶藏——因為當你相信自己是某種人,你就會自然而然地去做出符合這個身份的選擇與行動,毫不費力地執行那個習慣、那個行動

        而這也會改變你對自己說話的語言,像漣漪一樣擴散到生活的其他面向,讓你越來越靠近你理想中的模樣。

五、5 分鐘,啟動你的改變

        感謝你耐心地讀完這篇文章。此刻你的腦海裡想到了什麼?我真心希望能激勵到你,今天就開始設計你的第一個五分鐘習慣。不用多遠大、多遙遠,只要符合此時此刻你需要、你所渴求的。

        花5分鐘,即使最陽春版的設計也沒關係,重點是「動起來」。把行動簡化到不能再簡單了,然後再搭配策略(挑選上述文章中的任何一個策略)。

        也非常歡迎你留言分享你的任何想法或疑問,或你目前想養成的習慣——我們可以一起討論。

        最後, 5、4、3、2、1——動起來吧!

個人頭像照片
reuiosa@gmail.com
文章: 2
訂閱
通知關於
guest

0 留言
回饋意見
查看所有留言

內容目錄

本文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