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更新時間: 2025 年 10 月 14 日

哈囉!我是慢慢媽秋仔,今天想來談談習慣養成路上很常見的問題:當我們「卡關」或是時常「半途而廢」時,該如何去克服呢?
這裡我們談的是「習慣養成的中期階段」。我一直覺得習慣養成最困難的不是開始,而是「堅持」。因為當我們想要養成一個習慣時,動力和熱情通常足以啟動我們執行力,開始去做。
不過你也知道「堅持、規律地做下去」就是最挑戰的地方,因為人總是有惰性、總是有突發事件干擾、總是有熱情消磨的時刻。
所以,當你發現自己無法堅持時,別急著責怪自己——因為這是習慣養成中最正常不過的現象。
接下來,讓我們來談談如何用「事不過三」的概念突破這困境。

事不過三
在執行習慣過程中,我發現一個很萬年但又很具體的方法就是——「事不過三」。簡單來說:如果有兩次已經沒做,那就不要讓自己錯過第三次。
為什麼要「事不過三」?
避免「全有全無」心態作祟
因為在養成習慣過程中,常常「全有全無」這個心態就是卡住自己的大魔王。
當內心想:「反正已經兩次沒做了,那…先不要做好了」。那內心的聲音其實非常隱微,但卻十分有穿透力,擺弄你的實際行動。
減少「合理化放棄」的機會
如果加上生活事物忙碌或突發狀況,更是成為不去做的好理由。
所以當你有明顯的一條界線,認真執行「事不過三」這條原則,就不會讓自己陷入「反正前兩次都沒做了,我今天加班也好累,休息一下好了 ! 」。因為這一、兩次的妥協,就讓很容易讓習慣養成「胎死腹中」了。
維持與習慣的連結感
再來,不要讓自己的習慣常處於「慣性中斷」裡,那很難讓你培養堅定規律的「心態」,如果拿健身來比喻,就像是在練習「執行力的心理肌肉」,當這塊肌肉不常被練習,身體和心裡也難以好好維持這種要努力堅持去做的好習慣。
而當運用「事不過三」的原則,就是讓自己還在習慣的軌道上,「雖然我已經兩次沒寫日記,但沒關係,第三次我還是繼續寫,並沒有離軌太久,我還是那個會日記的人。」
你會逐漸相信——原來我是可以做到的。

事不過三是一種寬容和提醒
對我而言,「事不過三」這個的詞彙,有著鐘擺一樣有兩端的概念。
一個是「寬容」。人不是機器人,不可能永遠都完美或是百分之百,讓自己有容錯的空間,而不是責怪為何沒做到,一定要自己做到某種程度,最後陷入「愧疚→壓力→逃避」的循環。
另一個是「提醒」。
「喔喔!已經有兩次了!嗯,那我得加把勁,不能因此而荒廢,明天我打算安排什麼時間來做這件事情呢?」指引自己重啟這個習慣。
如何讓「事不過三」能更好的執行策略
我自己從書中和經驗,思考五個策略讓自己習慣能持續不中斷的方法:
- 讓習慣「順便」
 - 把行動縮到最小步
 - 事先預留plan B計畫
 - 夥伴的支持與督促
 - 你相信自己是誰,你就會去行動
 
讓習慣「順便」
簡單來說,就是在執行時讓這個習慣能「順手」、「流暢」。
譬如想擁有「閱讀」習慣,那可以把書擺在最顯眼、垂手可得,你一定會經過的動線(因此有人說,在每個生活空間都擺一本,連廁所也不放過XDD),或者是想去健身房運動,健身房會在家附近或下班回家路線。
當你有一、兩次習慣中斷時,要再拉回來的力氣或是阻力可以小一點,很多時候,堅持和放棄,就是差這麼一兩秒之間的情勢判斷而已。
把行動縮到最小步
我自己在一開始執行運動習慣時,是一天「5分鐘」。
沒錯!你沒看錯,就是5分鐘(還包含穿球鞋喔!笑)。這樣的時間對我來說壓力不大。當我錯過早晨的運動時段也沒關係,下班後補做5分鐘就可以達成。
行動微小化像是「騙過大腦、騙過自己」,短到沒什麼理由拒絕去做。要是連這個都不去做,那簡直天理不容了。
因為這個習慣非常容易執行,所以說真的「反而很難中斷」,可以讓「事不過三」這個原則更容易被執行。
事先預留plan B計畫
有些習慣會受制於時空狀態,譬如到戶外跑步,但可能下雨天、操場維修、腳受傷等等因素,那這時可以換成在家裡看youtube做有氧、超慢跑等。
又譬如說因為照顧生病的小孩,整天忙碌又熬夜,那原本看10分鐘的書,就改為看10頁就可以了,讓習慣執行的時間縮短或是降低困難度。
重點是讓自己養成規律執行的節奏感。
不要在習慣已經暖機啟動後又因故停下來,你可以運用plan B計畫讓自己在變動中依然保持固定的執行頻率。
而這裡得注意的是,plan B既然是B,那它就不能是常態,只能是替身。
因此當規畫Plan B時,也明確設定「什麼條情況下才會啟動」,否則每次都執行Plan B,那它就不是Plan B了,也讓自己原先的設定目標一直往後退,甚至放棄。

夥伴的支持與督促
有一群一起努力、相互督促地夥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即使彼此想培養的習慣不一樣,但可以將各自的習慣目標與方向說出來,在這個群組裡,每個仁照著自己的節奏與方向前進。
重點是——彼此回報與提醒。定期向群組回報自己執行的狀況。
這樣的舉動雖然微小,卻能在「事不過三」的關鍵時刻下發揮作用。
因為人總是好面子(有自尊心的),當你已經將任務目標說出去了,再來要回頭跟大家報告自己的執行狀況,如果你說:喔!我上次做完兩次,就都沒再做了,那種要跟別人交代的尷尬感與過意不去,瞬間變成超強助力,往往就會將自己從放棄的邊緣中拉回來,硬是擠時間去做這件事情。
我自己就有這樣的經驗,那時和同學一起成立讀書會,剛開始當然興致勃勃、發誓要好好讀完讀熟這本書。但過幾週後工作繁忙、熱情退卻,會想說「算了,明天再讀」。可是又一想到再幾天就是讀書會(而且我是導讀者),只好硬著頭皮看書、做簡報,那一刻好好讀這本書就是從「可做可不做」變成「一定得做」的事。
所以有督促夥伴,並將習慣目標告訴大家且定期回報,這樣行動設置就會大大有效提升「事不過三」的執行率。
你相信自己是誰,你就會去行動
簡單來說就是「自我認同」,而這也是我認為是最核心、養成習慣的最大關鍵。
當你認為是你一個會OO(閱讀、感恩、維持整潔)的人,這樣的聲音與認同可能已經揉合入你的潛意識中,不太會有什麼意識,因此沒來由或是特殊原因,這就是你自然而然會去做的事。
而在習慣養成中的難熬中期階段也是靠「自我認同」這個的聲音來推動。
我自己在養成運動習慣和收納習慣,常支持我繼續做的聲音有這些:
因為「我是一個會去做這個行動」的人
「這是我對自己的承諾」
「我就是想成為這樣的人」
「我不想就這樣不做,因為那會違背我想成為的樣子。而一旦沒去做,我就得面對那份違背後的懊悔。我不想要這個懊悔產生…」
「因為老娘就是可以做到」
「我為我可以做到這些行動,感到無比驕傲…」
這些各式各樣內在的聲音,都是回到同一種概念,就是我對我的身分認同。
我只能說這樣的聲音力量非常之強大,像漣漪一樣擴散在我習慣養成之外的生活,像是自我信心、執行力以及生活態度等。讓我願意跳脫舒適圈,更多對自己的挑戰,像是開始經營部落格、寫文章,把這些過程與心得寫下來。

我的失敗經驗
當然我也不是每個習慣都能這麼順利的養成。
像是寫日記這件事情
我發現我時常有一搭沒一搭地,深入了解自己這個狀況的原因是因為每天寫日記要花許多時間,又加上早晨可以運用的時間不多,有太多想做的事情(運動、正念、準備家人早餐),而加上我睡眠品質不佳,不想太早起。下班後有小孩要照顧、煮晚餐和執行早睡,幾乎沒有空檔時間。
然而寫日記對我而言很珍貴。未來我想要透過「將行動最小化」,執行微小行動,即使一天一句話來紀錄也可以,一天只需三分鐘執行,讓我寫日記的習慣能繼續維持下去,一點一滴累積我的回憶。
結語
在習慣養成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會遇到那段難熬的「撞牆期」。那些「沒做到」的時刻,不代表失敗,反而是在鍛鍊,讓自己去思考「究竟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我」。
- 讓習慣「順便」
 
- 把行動縮到最小步
 
- 事先預留plan B計畫
 
- 夥伴的支持與督促
 
- 你相信自己是誰,你就會去行動
 
也因著這五個原則,讓我們慢慢學會設計出降低執行阻力的環境,即使在忙碌、混亂、甚至心力不足的日子裡,也能自然地被完成。
讓這些平凡的小累積,創造出不平凡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