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更新時間: 2025 年 08 月 28 日

嗨!大家好,我是慢慢媽秋仔。今天想來跟你分享一個令我第一次聽就覺得很神奇且很想立刻試看看的小習慣策略—「珍珠習慣」。
不知道生活中的你,是否有大大小小煩心且無法避免的事情。如果沒有,那真的就太幸運了!(你是天選之人)
如果有你也別喪氣,因為老話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所以有這些困擾的人也是十之八九,你我都不孤單的。
生活中總是會出現這些惱人又無法消除的情境,或許是擁擠的交通、同事白目的回應,又或者你那6個月大的小baby好不容易入睡,卻被鄰居發神經的狗吵醒等……這些都足以挑動我們的神經。
因此我在《設計你的小習慣》這本書中看到這個習慣策略,大為欣喜與神奇,就很想來跟大家分享。原來我們也可以把那些爛事,轉化成幫自己帶來力量的好習慣。
什麼是珍珠習慣?把生活的沙粒養成心裡的珍珠
簡單來說,作者提到珍珠習慣,就是把那些原本令你苦惱、不悅的事情,慢慢轉化為能帶來好影響的「美麗習慣」。

珍珠到底怎麼產生?
你知道「珍珠」是怎麼產生的嗎?(老實說,我也是問ChatGPT才真正了解,哈!)
原來珍珠是蚌類生物分泌出來的物質。重點是—為什麼蚌類會產出這些物質?因為要保護自己。當入侵的外來物進來時,蚌類不舒服,所以便分泌一層一層的珍珠質包圍它們。經過一段時間,這些珍珠質累積成晶瑩剔透的美麗珍珠。
「珍珠習慣」的概念
同樣的,生活中的「珍珠習慣」也是這樣,當某件令你不爽或不開心的事出現時,你反而可以將它當作一個提示,提醒自己去做一件能讓自己情緒能保持正向的行為。
珍珠習慣的真實案例:愛咪的故事
在書中一位叫愛咪的單親媽媽,就是「珍珠習慣」最佳的示範。
因為愛咪與前夫正處於離婚官司中,每次會面前夫對她總是百般挑剔與諷刺,讓她難以招架但又不得不面對。在學習習慣這件事情,她做了個計劃,把前夫的言語攻擊當作是一個提示,只要一出現,她會馬上決定在當晚去做一件愛自己的事情(譬如去看一場電影、去吃一直想吃的美食)。
愛咪表示,她創造「愛自己」的習慣時,只是想要保護自己、並改變可怕的處境。其實就像是蚌類生物想抵擋外來物的破壞,進而自我保護而養成「愛自己」的這顆珍珠。

珍珠習慣能成功的關鍵:選擇你真正想做的事
我覺得吸引人的地方是,如果我生活中的這些鳥事就是無可避免,那是不是可以藉由「珍珠習慣」,將「鳥事變成珍珠」,想到這個想法,不免讓人雀躍起來。
愛咪為什麼能維持下去呢?這是因為這些事情(看電影、吃美食)是愛咪自己原本就想要做的事情,因而能夠牢牢成功地綑綁在一起,讓她能在一次次尖銳氣氛下去做「愛自己」的行動。
把珍珠習慣和其他概念擺在一起聊聊
珍珠習慣最核心理念就是—你無法改變外在事物,但你能決定如何因應。我們可以來從其他概念思考有什麼樣的差異。然而殊途同歸,不管哪一種概念,最後都指向一件事──你回應的方式決定了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珍珠習慣與習慣綑綁的關係
在我看來,珍珠習慣像是「習慣綑綁」的延伸運用。
兩者很像的是:當 A 出現時,我就會做 B。
但它們還是有點不同:
- 習慣綑綁通常是在日常例行公事後或是特定地點A,就會去做一個行動B,例如:刷完牙→深蹲10秒;走進廁所→背一個英文單字
- 珍珠習慣則是外界給予但你無法控制的情境A,接著你選擇B某個你能掌控且正向的行動
簡單來說,珍珠習慣的重點是,要把「負向狀態」→「正向結果」。

珍珠習慣與影響圈理論的連結
第二個讓我想到有關聯的是《與成功有約》中柯維提到的「影響圈與關注圈」這思維工具。
讓我稍微來解釋這兩個名詞:
- 關注圈:指那些困擾你,但卻無法讓改變的事情
- 影響圈:在關注圈中,你能真正行動、掌握的部分
掌控感比問題難度更重要
我想起我之前看過一齣韓劇「產後調理院」,主角是一位事業有成的女強人,描述在高齡生下小孩住月子中心的心路歷程。很有趣的反差是:在事業上她可以解決對旁人而言挑戰的任務,但卻會因為孩子狀況和擠母奶不順的而崩潰大哭。
重點從來都不在於問題本身的難度,而在於你是否有「掌控感」。
因此從「影響圈和關注圈」來看:所謂的「有問題」並不是「問題本身」,而是你無法處理它。關鍵是把心力放在你目前能掌控的面向。
珍珠習慣就是基於這樣的原則,只不過更聚焦在特定提示,綁定一個特定行動,讓你更清楚具體被cue到這個訊號時,立即地知道自己下一步該做什麼具體行動,來安撫當下負面情緒的自己。

珍珠習慣的限制與注意事項
查理蒙格說過一句話:在手裡拿著鐵錘的人眼中,世界就像一根釘子。
延伸的意思是我們不可能用同一種招式就能打遍全天下。因此所有遇到的困境難題,用珍珠習慣就都能解決嗎?還是—其實我們在逃避面對真正的問題?
區分可控與不可控的情況
- 當事件是不可控:我們選擇就像蚌類一樣用珍珠質把它包覆起來,讓它轉化,而非卡在原地、消耗自己
- 但當事件是可控:只因威脅、未知或是找不到方法,我們便退而求其次,轉移注意力在讓我們好過的事物上?以消除當下的低迷或是不安狀態,但或許這個外來刺激物是可以直球對決處理的?
我想任何工具都不是萬能的,必須思考它的適用性。這件事若讓你痛苦,你可以運用珍珠習慣轉換減低內耗,但你也可以再多問問自己:這件事情本質上是有其他方法解決嗎?當然,或許現在的自己還沒辦法處理,但未來的自己,可能會有更多經驗或知識,就能夠應對了。
珍珠習慣實作指南:5步驟建立你的珍珠習慣
來一起用珍珠習慣為自己做個小實驗吧!(每次提到實驗這個詞,總讓我很躍躍欲試。因為實驗代表試試看、可能會出錯、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產生、可能會需要再修正。但就是一種動起來、改變、跳脱舒適圈的立即行動。)
當你厭倦自己不斷為某些事情煩躁、不安或是擔憂,但——更耗損力氣的,其實不是問題本身,而是你一直卡在原地不動。
所以,動起來吧!習慣養成的核心概念之一就是「實驗」。每一步每一個行動環節,不需要完美,彈性再修正、再試,逐漸找到最適合自己版本。

具體操作步驟
步驟1: 首先先列出3-5項讓你困擾或不悅的人事物(大排長龍、吵人的摩托車、隔壁的狗叫聲等等)
步驟2: 選出讓你最想解決的那件事
步驟3: 找出煩惱事件之後,思考可以做一項新行動以轉化自己對此事的情緒,至少想2-3個行動
步驟4: 選出你覺得最可行以及最佳的小習慣行動。例如:通勤搭捷運又擁擠又沒位置坐時,我會思考一件讓自己開心的小事情
步驟5: 開始練習你的珍珠習慣(並觀察你的不悅程度是否改變)
我的珍珠習慣實踐經驗
每次當我趕時間時,好像特別容易遇到紅綠燈,心裡總是很急又煩躁,尤其夏天天氣又很熱,真的很想加速離開,但是偏偏又沒辦法。
後來我替自己在這個時刻設定一個「珍珠習慣」:只要在這種急躁、繁忙的時刻(提示),我就深吸深吐氣3次(小習慣)。
很特別的是,紅燈還在、天氣還是一樣熱、時間還是照著走,但就像幫自己按了暫停鍵,我能感受到安撫自己的心情和身體:沒關係!
雖然情況一樣煩躁、不安,但感受到自己大腦和身體有放鬆了一點,就只有幾秒鐘時間似乎有休息放鬆一點,也能重新想想接下來的事情要怎麼安排。
立即行動:開始你的珍珠習慣實驗
好了,說了這麼多,現在輪到你了!
我知道看完文章很容易就是「哇,這個概念好棒!」然後就…沒有然後了。但都已經看到這裡,就不要讓自己只停留在「珍珠習慣似乎不錯」!我們很常停留在「知」,但跨不出去「行」。
將腦內思維化為行動,拿起手機或紙筆,花個3分鐘時間,寫下一件最近讓你煩躁的事情。然後問問自己:「當這件事再次出現時,我可以做什麼小動作來照顧自己?」
不用想得太複雜,也不用擔心好不好。記住,這是個「實驗」,試了不喜歡就換一個,試了有效果就繼續。重點是—動起來!
我很認真地希望,下次當你遇到那些惱人的事情時,不再只是被動地承受或是干擾自己的身心情緒,而被cue到想起:「啊!我的珍珠習慣時間到了!」然後帶著篤定地心情為自己做一件好事。
希望一個月後,這個珍珠習慣的實驗能為你帶來了什麼樣的改變。歡迎你回來留言跟我說,你養出了什麼樣的珍珠?
